自我校“人工智能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研學實踐活動啟動以來,宣傳部緊跟學校工作部署,認真開展系列活動,切身感受到人工智能技術對宣傳工作的深刻變革。從最初的觀望試探到如今的逐步融合,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給宣傳工作帶來的巨大變革。以下我將從實際工作出發,分享個人在AI賦能宣傳方面的具體實踐、取得的成效、面臨的困境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思考。
一、轉型契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擁抱
之前,當ChatGPT等大模型技術在全球掀起熱潮時,我們宣傳部還停留在傳統的工作模式。面對學校快速發展的宣傳需求和有限的人力資源,我們常常陷入“內容生產趕不上傳播需求”的困境,或者文稿質量趕不上需求。一篇高質量的新聞稿從采寫到發布約需要2-3天;制作一個簡單的宣傳視頻更是需要協調拍攝、剪輯、配音等多個環節,有時周期長達一周以上。與此同時,學院在招生宣傳、品牌建設、文化傳播等方面的需求卻呈幾何級數增長。
轉折點出現在2025年初。隨著教育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行動》的發布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加快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的推進,我校開展“人工智能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研學實踐活動。作為宣傳部,我們意識到必須主動擁抱技術變革,才能突破傳統宣傳工作的瓶頸。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我們開始系統性地探索AI技術在宣傳領域的應用可能。
認知轉變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2025年3月以來,我們組織部門全員參加了諸多“人工智能賦能XXX工作”專題培訓,學習了大模型技術原理、AI內容生成工具使用等基礎知識。這些培訓徹底顛覆了我們對AI的認知——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黑科技”,而是可以實實在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得力助手。
二、實踐探索:AI技術在多場景中的應用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逐步將AI技術應用到宣傳工作的各個環節,形成了“智能創作-智能分析-智能傳播”的全鏈條賦能模式。以下是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應用場景:
一是智能內容生產:從“人找內容”到“內容找人”
新聞稿件撰寫是我們最先嘗試的應用領域。過去,一篇1500字的學校活動報道,從整理到成文發布平均需要8小時。現在我們使用DeepSeek等AI寫作助手,只需輸入關鍵信息點,系統就能在幾分鐘內生成多版本文案初稿,我們在此基礎上進行事實核對和風格調整,整體效率提升40%以上。
視覺內容創作是另一個突破點。傳統的宣傳海報、展板設計需要專業美工人員花費大量時間。現在我們使用AI繪圖工具,只需輸入文字描述,就能快速生成多種風格的設計方案。如在今年畢業季,我們利用Midjourney生成的畢業海報,制作周期從原來的6小時縮短至1小時。
視頻腳本寫作的變革尤為顯著。過去寫一個3分鐘的宣傳視頻腳本,從少需要1個工作日。現在我們采用AI工具,效率提升顯著。平均制作視頻腳本時間僅2小時。
二是智能互動服務:從“單向傳播”到“雙向對話”
智能客服是我們聯合招生就業處打造的又一創新應用。在學校官網接入AI客服系統后,80%的常見咨詢問題(如招生政策、專業設置、校園生活等)都能得到即時、準確的回復,大大減輕了人工客服壓力。特別是在今年單招和對口招生季,AI客服能夠7×24小時響應考生咨詢。
三、成效與挑戰:實踐中的得與失
經過幾個月的探索實踐,AI技術為我校宣傳工作帶來了顯著變化:
一是效率提升最為直觀。整體來看,內容生產效率平均提高40%,特別是在標準化、程式化的內容創作上,如會議報道、通知公告等,效率提升更為明顯。人力資源得到優化釋放,團隊可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創意策劃、深度報道等更需要人類智慧的工作中。
二是傳播效果顯著改善。2025年3-5月,學院官方媒體矩陣的總閱讀量同比增長17%,粉絲數增長19%。
三是創新能力不斷增強。AI工具的引入激發了宣傳部的創新思維,嘗試了一批新型宣傳產品,如“AI虛擬主播”等,豐富了宣傳形式,增強了傳播吸引力。
然而,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不少挑戰和困惑:
一是技術與需求的匹配度問題。市場上AI工具繁多,有些工具功能強大但操作復雜,學習成本高;有些需要收費,限制了使用頻率。我們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工具篩選。
內容質量的把控難題。AI生成內容雖然快捷,但時常存在事實性錯誤、表述生硬、添油加醋等問題,需要人工嚴格審核。這又在某種程度上抵消了效率優勢。如何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充分發揮AI效率,仍需探索平衡點。
四、經驗總結:AI賦能宣傳的“防城港職院模式”
回顧這幾個月的實踐,我們逐步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的AI賦能宣傳工作模式,可概括為“一個核心、兩個融合、三個轉變”:
一個核心:始終堅持以內容價值為核心。無論技術如何變革,宣傳工作的本質仍是內容生產和價值傳遞。AI只是工具和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我們堅持“技術為內容服務“的原則,避免陷入“為AI而AI”的形式主義陷阱。
兩個融合:一是技術與業務的深度融合。AI應用必須緊密結合宣傳工作的實際需求,確保技術真正解決業務痛點。二是人機協同的有機融合。我們探索出“AI主產、人工主控”的協作模式,即標準化、程式化內容由AI主導生成;創意性、策略性工作由人類主導,AI輔助。
三個轉變:首先是思維轉變,從“技術恐慌”到“技術擁抱”;其次是角色轉變,宣傳干事從“內容生產者”部分轉型為“內容策劃師”和“AI訓練師”;最后是流程轉變,開始構建基于AI的現代化宣傳生產流水線。
五、未來展望:AI賦能宣傳的進階之路
立足當下,展望未來,我認為AI技術在宣傳領域的應用還有巨大潛力可挖。下一步,我將重點推進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虛擬數字人應用。在現有智能問答機器人基礎上,開發更多虛擬形象,構建學院“數字人矩陣”,用于招生咨詢、宣傳片導播、校園導覽等多場景。
二是探索AI生成內容全流程管理。建立覆蓋創作、評估的全流程管理體系,特別是強化內容創作環節,做好好文案,守好宣傳質量關。
三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宣傳干事不僅要懂內容、懂傳播,還要懂AI。要將把AI技能培訓納入部門常規培訓體系,與中國移動、學校合作單位超星集團等企業聯合開展更多形式的培訓,培養“宣傳+AI”的復合型人才。
四是推進智慧融媒中心建設。以AI技術為支撐,整合現有大學生通訊社等資源,建設集策劃、生產、傳播、評估于一體的智慧融媒中心,實現宣傳工作的全面數字化轉型。
在推進這些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將始終牢記宣傳工作的使命和責任,保持對技術的理性認知——AI是強大工具,但無法替代人類的創造力和價值觀判斷。特別是在高校宣傳工作中,我們傳播的不僅是信息,更是思想和價值,還要確保意識形態不能出問題。
結語
人工智能賦能宣傳工作,是一場正在進行時的深刻變革。作為這場變革的親歷者和實踐者,我們既感受到了技術帶來的效率革命,也體會到轉型過程中的困惑艱辛。但無論如何,擁抱AI、善用AI已成為宣傳工作者的必然選擇。我相信,只要堅持以人為本、技術為用,守正創新、穩中求進,就一定能走出一條符合高職院校特點的智慧宣傳之路,為學院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撐和文化引領。最后,借用健文書記在我學校“人工智能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研學實踐活動動員會上的話作結:“在人工智能潮流中,不進則退,慢亦是退,'躺平'就要被淘汰。”宣傳工作亦然,我們需要彎道超車,唯有主動學習、大膽實踐,方能在時代浪潮中把握先機、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