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學校圍繞“人工智能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專項研學,帶領我觸及了時代發展的最前沿。作為團委書記,我深切感受到人工智能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教育形態,也為我們青年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過去,我們習慣了憑經驗、熱情與責任感推動工作;如今,人工智能的加入,正在引導我們重新審視工作方式、服務效能和育人路徑。
一、研學啟迪:從“經驗驅動”到“數據洞察+智能協同”的認知改變
學習伊始,我曾困惑:團委工作核心在于思想引領、組織凝聚和服務青年成長,這些充滿溫度與互動的領域,冰冷的算法如何融入?但深入研學后,我豁然開朗:人工智能并非要替代我們與青年面對面交流的真誠,也非替代團干部們對青年思想動態的敏銳感知,而是為我們提供更強大的“感知觸角”和“決策外腦”。
一方面,過去我們了解學生思想動態、興趣熱點,主要依靠座談、問卷和骨干反饋,信息獲取周期長且樣本可能受限。如今,通過對社交媒體、活動報名等合規脫敏數據進行智能分析,我們幾乎可以實現實時地捕捉群體情緒波動、關注焦點變化、隱形需求萌生等方面的情況。人工智能幫助我們“看見”那些沉默的大多數,聽見那些未被直接表達的心聲。
另一方面,傳統的“大水漫灌”式活動推送效果有限。在研學中,我們了解到人工智能驅動的推薦系統,能根據學生專業背景、歷史參與、在線行為(如瀏覽、收藏)等,實現活動、競賽、實踐機會的精準推送,幫助學生輕松找到真正契合自身發展的資源,還可以為不同群體(如困難學生、特長學生、潛力學生)定制差異化成長支持方案。
此外,團務工作常涉及大量通知發布、信息統計、活動報名、學分認定等重復性事務。智能聊天機器人可24小時解答常見咨詢,解放人力;RPA流程機器人可自動處理標準化表格匯總與初步審核;AI輔助的文檔生成工具能快速起草通知、總結框架,提升效率。讓團干部們從繁瑣事務中抽身,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更有價值的深度輔導、項目策劃和組織建設中。
二、解放思想:探索我校共青團工作與AI賦能的交匯點
我校學生作為新時代青年,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他們天然親近技術,對智能化服務有著更高期待。同時,職業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與人工智能驅動產業升級的時代需求深度契合。
思政教育與服務青年方面:AI驅動的虛擬仿真實訓平臺,能讓學生在高度逼真的環境中深入體驗,突破實體場地、時間、資源的限制,大幅提升研學安全性與效率。在就業服務上,AI簡歷優化工具、模擬AI面試官、基于崗位需求的技能差距分析,都能為學生求職提供更精準的指導,助力他們更好地對接未來智能化崗位需求。這些能夠運用于共青團“大思政”教育和共青團促就業等方面工作。
第二課堂活動的組織與管理方面:學生社團管理、活動組織常面臨資源匹配難、參與度不均等問題。利用AI算法,我們可以更科學地進行活動場地、時間、資源的智能排期與優化配置。對活動效果進行多維度(參與度、滿意度、影響力)的智能評估,為未來活動策劃提供數據支撐。此外,AI輔助的內容創作工具(如海報生成、短視頻剪輯輔助)也能大大降低學生開展創意活動的技術門檻,激發其創造力。
思想引領與組織建設方面: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讓主流聲音更有效觸達青年?AI可以輔助分析不同學生群體偏好的信息接收渠道和內容形式,幫助我們實現理論宣傳、政策解讀內容的個性化定制與精準推送。在輿情監測方面,合規利用技術手段,能幫助我們更早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介入引導,維護校園和諧穩定。對于基礎團務,AI輔助的團員檔案管理、組織關系轉接、團費收繳提醒等,將極大提升組織運行效率。
三、實踐路徑:為學校共青團工作注入“AI+”的活力因子
在研學過程中我們也發現,盡管人工智能的時代浪潮已經席卷而來,但在高校共青團領域的實際應用仍十分有限。等風來不如追風去,基于已有的案例,結合實際,我認為我們可以做好一些工作。
首先從基礎的應用入手,一是打造24小時在線服務的智能小助理“AI團團”,將學校團屬公眾號“港職院青年”接入DeepSeek-R1模型,在公眾號菜單欄設置“AI團團”入口,實現團務信息快速查詢、政策文件智能匹配,提升團務工作咨詢回應效率。該項可在2025年新生入學之前完成。二是開展“AI+邊境紅色教育活動”“AI+第二課堂”等系列應用,優化教育宣傳技術手段,將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與現代AI技術結合,讓新媒體技術在邊境紅色景點得到充分使用,把邊境紅色文化人物、故事立體呈現,緊跟時代步伐,讓人感同身受,增強情感認同。這也是落實學校2025年八大專項行動的具體措施。
其次是在第二課堂管理方面。一是嘗試活動流程的智能化,從策劃階段利用AI分析歷史活動數據預測受歡迎的主題形式;報名階段智能推薦給學生;活動現場利用二維碼實現快速智能簽到、互動;活動后自動生成圖文簡報、收集分析反饋問卷。二是AI賦能創意表達,提供AI輔助工具支持學生創作,如利用AI生成活動海報初稿、撰寫宣傳文案、剪輯活動精彩視頻、設計文創產品等,降低技術門檻,釋放創造力。同時,根據團區委的鼓勵指示,積極試用蘇州天宮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開發的高校第二課堂平臺——PU口袋,結合實際升級我校第二課堂管理系統。
最后是努力建設人工智能賦能共青團思政教育的陣地。防城港是一座沿邊又沿海的邊境城市,鮮紅的黨旗在海、邊、山高高飄揚,筑起堅固的紅色戰斗堡壘。工作中,校團委常態化組織學生前往海邊山一線現場研學,但存在覆蓋面不夠廣泛、學習不夠深入、體驗感仍需加強等問題。在專項研學中,我們了解到了北部灣大學鯨豚5D球幕影院,其結合學校專業特色和教學需要,通過球形幕布展現畫面與電動座椅搖動之間的完美融合,將中華白海豚的社會行為、求偶行為、群體活動、母子對活動等生活習性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眼前,給予學生身臨其境般的真實體驗。此前,我們訪企拓崗拜訪的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的航海模擬器也有類似應用。個人認為,該案例可復制應用到我校專業教學、思政教學、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活動開展等多方面。建設5D體驗館,利用人工智能將教學主題與學校優勢學科緊密結合,聚焦防城港獨有資源,突出地域IP屬性;聚焦教學要點,實現專業教學VR實訓、思政實景教學等,結合我校“紅館”“藍館”的設計部署高頻使用功能,如虛擬實驗室、實景模擬、VR課堂、全息非遺展演等,開發線上虛擬博物館,打造“數字文化走廊”;也可考慮與北部灣大學形成合作聯盟,搭建區域性教育云平臺,共享資源,差異化分工。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勝。這次研學活動如同一陣鬧鈴,驚醒了沉睡的我們,敲打了麻木的我們,激勵了淺薄的我們,提醒我們不能再做井底之蛙,要振奮精神、主動出擊。同時,在加速擁抱AI浪潮的腳步下,我也深刻認識到,人工智能絕非冰冷的替代者,而是共青團工作提質增效、精準觸達、創新發展的強大賦能者。作為團委書記,我將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擁抱變革,帶領團委團隊,立足服務青年成長成才的根本任務,積極探索、審慎實踐,讓人工智能的智慧之光,照亮我們引領青年、凝聚青年、服務青年的每一步征程。我們將努力打造一個更智能、更精準、更富活力的共青團工作新生態,為學校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青春力量——在這條路上,技術是引擎,而我們的責任與溫度,永遠是把握方向的舵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