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浪潮重塑教育生態的當下,人工智能技術正深刻變革著語言教學的范式與邊界。在這一背景下,職業教育“五金”建設成為推動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抓手。英語教研室積極響應這一趨勢,通過開展一系列教學實踐,深度參與學校“人工智能賦能職業教育”研學活動,探索人工智能與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旨在培養更具職業競爭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以下將結合具體教學實踐,分享英語教研室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中的探索與思考。
一、政策引領與AI賦能
在職業教育“五金”建設的政策引領下,人工智能技術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不僅契合“金課程”對優質教學資源的要求,還助力對“金教師”培養,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同時,通過模擬職場,使英語教學更加貼近職業場景,增強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和職業競爭力。為深入貫徹落實職業教育新要求,英語教研室主動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通過引入智能教學平臺、AI教研助手等創新手段,在精準化教學、個性化學習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初步構建了“英語+AI”的新型教學模式。
二、智能技術驅動教學創新
(一)數據驅動的精準教學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引入并建立了基于實時數據反饋的“學習通”智能教學互動平臺,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該平臺能夠實現線上教學,并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預習數據進行動態調整。通過對學生預習數據的分析,教師可以精準定位學生的學習難點,從而動態調整課堂重點,確保教學內容更加貼合學生實際水平。通過平臺的數據采集與分析功能,教師能夠準確識別學生的討論熱點和觀點傾向,并據此調整教學策略這種基于數據的教學調整,提升課堂提問思維層次,以此促進學生思維的碰撞交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這一實踐與職業教育順應“金課程”模塊建設要求。通過平臺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了教學過程的精準化和個性化,為職業教育英語教學提供了創新范式。
(二)資源開發與課堂創新
在新形勢下職業教育的英語教學中,AI教研助手已成為優化教學資源開發的重要支撐工具。依托DEEPSEEK等智能教育平臺,我們實現了教學資源建設的精準化和高效化。我們利用DEEPSEEK搜索知識點對應的專升本考試真題,為學生提供更具針對性的練習。同時,DEEPSEEK還能夠生成課堂游戲動畫,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夠快速獲取高質量的教學素材,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資源的開發效率,更好地滿足職業教育對英語教學的要求。在課堂教學形式創新方面,DEEPSEEK的智能生成功能為傳統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平臺可以根據教學主題自動生成互動游戲動畫,如單詞接龍、職場術語搶答等,使抽象理論知識可視化、趣味化。
這種智能化教學資源開發模式,顯著提升了備課效率和質量。符合職業教育“五金”建設中“金課程”的要求,也為實現個性化教學、提升課堂效果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持續優化AI工具的應用,我們正在構建更加科學、高效的英語教學資源體系,更好地服務于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
(三)跨文化交際實訓升級
智能數字人技術在英語教學的跨文化交際模塊展現出獨特優勢,為傳統教學模式帶來了革命性變革。通過智能數字人生成的跨文化交際情景對話系統,教師能夠為學生構建高度仿真的語言實踐環境。這些交互式對話模板不僅完整呈現了中醫問診、商務談判、日常社交等多元場景中的文化差異,還能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和學習需求進行智能適配。像豆包、文小言智能數字人能夠將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有機融入國際交流場景的教學設計中,既能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又培養跨文化傳播能力。
這種智能化教學人教學模式契合職業教育“五金”建設中“金課程”的發展理念。通過持續優化數字人的交互功能和文化數據庫,我們正在構建更加智能、高效的跨文化交際教學體系,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技術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撐。
三、產教融合實踐探索
(一)職場場景模擬教學
以英語教研室在本次院級的公開課為例,在時態語法教學中,結合不同專業的就業需求,建立了學生的工作模擬日程。通過模擬實際工作場景,學生能夠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運用英語語法知識,提高語言應用能力。例如,對于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學生,我們模擬了幼兒托管、嬰兒護理等場景,讓學生在職場模擬中運用不同時態的英語表達,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增強學生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
(二)思維導圖構建知識體系
為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知識點以及其在職業場景中的應用,我們利用DEEPSEEK和BOARDMIX生成課堂知識點思維導圖。思維導圖能夠將復雜的知識點進行系統化、結構化的呈現,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提高學習效率。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理解英語語法、詞匯、語篇等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在現實場景的應用范例,增強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同時,在線修改思維導圖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思維能力,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
四、挑戰與展望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現存問題。例如,未能設置符合不同專業學生的模擬職業場景,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對實際工作場景的英語運用能力的提升;其次,教師AI應用能力不均衡,部分教師對AI工具的操作不夠熟練,影響了教學效果的發揮。
通過人工智能賦能職業教育“五金”建設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我們探索出了“英語+AI”的創新路徑:專業標準對接行業需求、課程內容對接崗位任務。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將繼續深化AI技術的應用,不斷完善教學模式和方法,為防城港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的發展貢獻更多力量。